高效课堂建设的研修总结
发布时间:2012-5-19 19:33:43 浏览次数:152

 

通过上周末连续几天参加的《高效课堂建设》的培训,认识到以研修培训为基础、以专题为引领、以课例为载体、以实践反思为途径,要克服以往校本研修活动中缺乏实效,评价指向泛化简单等弊端,为有力地提高课堂效益,使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服务。
一、以研修培训为基础,提高教师素养
     沈培坤教授曾说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个人素养的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素养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教材,一个优秀教师的素养、学识、经验、个性等因素,能使教学过程在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产生不同的效果。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演绎和发挥。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之路。我校的校本研修策略采取了业务学习、基本功考核、百家讲坛三种形式,直指教师素养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备课中重教学形式、重教学技术的做法,为建设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以专题为引领,创设良好成长环境
    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我校在高效课堂的建设中,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几个教师普遍关注和困惑的专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以专题为引领,带动课堂效益的提高。一年来,我校重点对以下专题进行了研究。
    1、学期初开展以“通读教材”为专题的教研活动。整个备课教研组在一起阅读、理解、分析全册教材,并通过同事之间的互相提问、共同研讨,一起去把握教材的脉络,分析教材的重难点。使教师们学会了将整个学科的教材当作一个整体来思考,在具体到每个单元和每篇课文来备课的时候,教师的备课就不仅仅是从某个单元或某篇课文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而是将一堂课置于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大背景之中,系统地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学科素养的培养。
    2、学科教学中的难点热点,是必选专题。在各学科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以往“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主义”的缺陷,在教师中先征集研究专题,专题确定后在教师中公布,先各自开始研究,再集体交流。我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识字教学、观察作文及课外阅读的专题研究;在数学中进行了计算教学的专题研究;在科学教学中进行了实验教学的专题研究,这些专题研究都收到了明显的实效。
    3、作业改革的专题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业改革愈来愈紧迫和必要,因此,我校对语数作业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和研究。首先在作业设置上,进行了科学的精简;在作业的数量上,根据新的课时标准,进行了准确的量化;在作业的质量上,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作业的评价上,学校每学期进行两次检查评比;我们还提倡教师根据个人和班级的特点,设置个性化的作业。有的班级设置了日记、周记,有的设置了课外阅读笔记。这些个性化的作业给学生展示个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调动了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展示的空间与时间。
三、以课例为载体,搭建教师成长舞台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推进课程改革,主阵地是课堂;建设高效课堂,更应该研究课堂教学。为此,我们在全校开展了“人人奉献一节课,天天都有公开课”的全校性听评课活动。
我校规定50岁以下的教师,都要讲公开课;学校分管校长、教导主任、级部主任、备课组长则不论年龄,人人要上公开课;每周五学校统计各教研组下周开课情况,班级、课题、授课人、授课时间,统筹安排。对于特别优秀的课例,学校安排该教师及时在平行班级中再上一次公开课,称为“优课回放”;对有争议或不足的课,评课后也要在平行班级中再上一次公开课,称为“再显身手”。在评课时,我们要求应以“假如我上这节课”的基本理念来贯穿整个评课过程,这样才会使评者和教者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学校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全校范围的公开课活动,这一朴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既为优秀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和成长的舞台,特别是学校领导和备课组长举行公开课的做法,有力带动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全体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的热情。一年来,我校共有5名教师获烟台市优质课、2人获省电教优质课、1人获省优质课。
四、以实践反思为途径,锤炼师资队伍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反思,在研究反思中总结提高,这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我校教师每两周写一篇随笔,可以是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也可以是案例研究。老师们用心捕捉身边的一个个教育教学细节,把名师、同行、自己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记录下来,把学生的智慧、闪光点记录下来,形成了一篇篇极具特色的文章。对比较优秀的随笔和反思,学校还安排作者在全校教师会或专家讲坛上宣讲,给教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教师的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效课堂的建设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但我们深知: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将时刻抓牢课堂教学这个阵地,完善管理体系,加快高效课堂建设的步伐,为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