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温暖学生的桥梁
发布时间:2021-5-2 9:32:10 浏览次数:314

沟通,温暖学生的桥梁 —— 读《教师的第一本书》有感 最近,学校新增了二十余位老师,大部分是刚从大学出来走进学校的年轻人,没有教学经历。如何让大家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我总想对他们说点什么。中秋节三天,我抽空看了《教师的第一本书》一书,赵国忠先生主编的,感想颇多。这本书里面,有来自全国当前很多知名教育专家记录的点点滴滴。比如:李镇西先生的《第一天的见面礼》;李春梅老师的《从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做起》;刘海军老师的《那时的幸福,从沟通开始》等等,也许对教育新人有点帮助,推荐给大家。下面我也结合我从教多年的经历谈谈——怎样跟“种子生”进行良好沟通这个话题,与大家一起共勉。 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老师自以为是的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相应的兴趣。教师们常常面对的是学生的抗拒,甚至抵触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重点课文不背,厌学等现象,甚至有的所谓“差生”(又叫种子生)是直接的反感老师,和老师对着来。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种绝对的相互尊重,敬爱。相反的,相当一部分师生因为双方沟通不畅,长时间互不信任,对对方不满意,相互埋怨。甚至老师自己也充满了措败感。师生共同对教育失去信心,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事情。更谈不上李克强总理今年7月份提出的教育需要做到“公平、均衡、优质”的原则。 记得1999年9月,我当时任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刚开学才一周,我班教英语的陶老师,教语文的胡老师来跟我反映:刚转来了那位新同学——章金平,上课经常开小差,提问不做声,书背不出来,作业也不做,老师找他从不答理,我们管不了。 我当时想,这样的问题学生老师们都会碰到,如果是一般的任课老师可能会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消极对待,但作为班主任的我不能置之不理,否则那个学生长期下去必然会断送了前程,甚至若干年后会成为社会的累赘。像这样性格孤僻的留守儿童,怎么办? 一、微笑、抚摸,拉近师生距离最好的纽带。 早读,我有提前到教室的习惯,我发现章金平同学背着书包从我身边走过时总是低着头,不敢正视我,生怕我找他。我装着没事的样子,微笑的看着他走到座位上,有时上课经过他身边时偶尔也会微笑着抚摸一下他的头发。几天过后,他开始敢跟我对视了。 二、嘘寒问暖即时关怀,解开了他的心结。 记得第三周的一个早晨,我在教室的走廊上又遇上了他,我主动上前,微笑着把他叫住,问了句,“下雨天,怎么伞都没带?”,我帮他把书包取下来抖了抖雨水,又把他头上的雨水抺了抺,他还是不做声,但我感觉他看我的目光很温和,不再是以前的惧怯了。那天雨一直下着,中午我把他带到我家和我儿子一起吃饭。后来几天我只要碰上他总会给他一个微笑,有时还会简单的问候他。 有一天,章金平在校图书室边上遇到我,主动的叫声“龚老师好!”“好”我默默的看着他,心里很高兴,终于有进步。 三、常于沟通,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国庆节后返校第一天,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时,发现章金平作业的最后一行写着“龚老师,你真好!” 课间操,我把他叫到学校篮球场北面一角,我就问了他:家在哪村?爸爸叫什么名字? 能不能带我到你家去?他是有问必答,这次我们谈了近半个小时。 第二天傍晚,我来到他家家访得知,他爸爸在深圳打工,小学五年级以前章金平随爸妈在深圳读书,五年级转回外婆家渡头读书,这个学期又转老家幽兰随奶奶,刚分到我班上来的。这几年无论是在外婆家还是奶奶家,作业在家从来没人过问,也没人陪他说话,性格也孤僻了,平时只有老人帮他做做饭。哎,这样的留守儿童,怪可怜的。 从那以后,我经常跟他聊天,有时中午还邀请他到我家吃饭,和我儿子一起做作业,讨论问题。慢慢的,他的性情也开朗了,学习成绩也跟上来了。老师再也没有反应过章金平学习不认真了。 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因为教育对学生发生效能是通过师生之间关系的有效程度来确定的。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问题。 很多老教师会有这样的感叹,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的话,在学生那里成了耳边风。听到这样的抱怨,估计新老师们手心里都会捏把汗。沟通如此重要,又如此困难,怎么办,新教师第一次的课不仅要完成沟通的任务,还要实现我们教学的目的。 其实,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不一定要严肃或是板着脸,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单纯和关怀。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或是能坦率而开朗的与学生平等交流,适时的给予学生温暖与关怀,不管是亲切温和或者严肃庄重的老师,学生一定会敬爱他。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彼此尊重,而不在于压制对方,老师要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感受。肯倾听学生的心声,能接纳学生建议,才能搭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