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发布时间:2013-1-23 18:20:56 浏览次数:157

不久前在北京市人大举行的“科技和教育专题座谈会”上,现行的小学升初中“电脑派位”办法受到人大代表的关注,有好几位代表在发言中谈到,“电脑派位”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全解决“小升初”的公平招生问题,择校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家长千方百计找门路、托关系或者交高额赞助费上好学校,而没有门路和经济实力的学生和家长,只好“认命”。这种现象,存在一定弊端。会上人大代表和市领导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招生公平”问题,就要加快北京均衡教育资源的步伐,尽快缩小区域间、校际间的差距。会上透露:北京市将通过布局调整、重组,撤并100所不合格校。
     最近中国教育报头条刊登了题为《对公办学校转制亮“红灯”》的文章,文章说,一些地方将优质教育资源出售、拍卖,或者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的做法,引起社会和群众强烈不满。不少全国政协委员认为,这种做法不应该、不合理,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无论是“招生公平”问题,还是公办学校转制问题,其实质都与均衡教育的理念有关。什么是均衡教育?我们这里说的均衡教育,指的是: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所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也是各级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产生了“办好所有学校,教好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的不均衡状况是社会分层现实的反映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淡松华教授前不久在一个论坛上说道:中国社会是一个二元性的社会,从历史上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的,在东部的沿海地区讨论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西部农村还处在前工业时期。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教育就面临着这样一种社会的不公平状况,必然会受到这种社会分层的现实影响——这使得在地区、人群之间存在着教育供给的不平衡,尤其存在着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产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长期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二、教育均衡化要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基础教育的新矛盾
     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最近,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国家督学韩清林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快速提高的需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更高普及程度、更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机会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而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在新时期又派生了两个新矛盾:一是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现实的矛盾;二是学校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校非均衡发展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差距的拉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水平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办的重点校、“名校”的招生压力日趋加大,学校非均衡发展的趋势在强化。
     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基础教育的新矛盾,李连宁司长说“均衡教育问题不解决,基础教育只能恶性循环”,“要把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面大旗高高举起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解决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然成为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重点要解决的战略任务。
     三、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种种思考
     1.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应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正确的行为选择尽管教育的非均衡状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值得我们重视的应该是导致教育非均衡发展现象产生的政策性因素,例如在政府职能、公共政策层面上,我们是否做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有没有把公平、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
     源作为当前的政策导向?是努力缩小还是人为地扩大现存的差异?不可否认是,在一些同志心目中,教育均衡化只是一种远大理想和遥远目标。他们认为,在“教育欠帐太多”的今天,只能“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因而做出的更多选择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2.改造薄弱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
     1997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5年时间,把全省的薄弱学校改造成为规范化学校。经过5年的努力,有一批原来办学条件、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比较薄弱的学校,已被改造成为达到省规范化学校标准的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的不均衡状况得到了缓解。但应该看到,即使已通过了“改薄验收”的地区,也不表示该地区已经没有薄弱学校、全都成为规范化学校了。实际上,有些地方在一开始定“薄弱学校”的时候,就不是把所有未达到省规范化学校标准的学校都列为薄弱学校,而是从本身的财力考虑,只把部分改造难度不大的学校确定为薄弱学校,例如有的镇中心小学是薄弱学校,而其它更差的学校反而不是薄弱学校。
     3.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学校办学水平的划一化
     李连宁司长说: “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缩小差距,均衡发展不搞一刀切,也不是要把高的拉下来,而是要保证所有的学校办好”。在政府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我们不仅应坦然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而且应该鼓励和倡导学校之间开展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办学水平竞争,创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对于这种基于学校自身发展内在机制的差异,我们应看作是教育整体发展的动力。因为在学校群体中,只有部分学校的发展取得突破,才有可能引领同类学校群体的整体发展。所以,作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不断地运用激励和扶持手段去鼓励冒尖,推动发展,促进平衡,从而使本地区学校群体在“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整体办学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4.办示范高中也要贯彻均衡教育的原则
     办示范高中是基于大学扩招的需要,为使普通高中学校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大量的优质生源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这当然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从均衡教育的观点看,人们关注的可能:一是继续用加大对原有的重点中学投资的方式来办的示范高中,它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否得到发挥?我们非常有限的资源是否应该这样去用?只有示范高中才能提供优质学位吗?二是选择哪些学校办示范高中更符合均衡教育原则,更有利于本地区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例如,可否加快现有的还未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四、五类高中(或完中)的改造,在城乡结合部建设一些新的、按较高标准配置的、全寄宿的高中或完中?三是我市原有的一些重点完中,已有几十年甚至过百年的办学历史,为了办示范高中,一定要初、高中分离,这妥当吗?符合育人的规律吗?
     5.我们可否也来个“达标工程”
     为了实现均衡教育,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实施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小学“达标工程”,此项工程的目标是让全上海市的中小学在办学条件、资源配置等方面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合格标准以上。本文开头也提到:北京市将通过布局调整、重组,撤并100所不合格学校。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他们的观念已非常明确:只要是打开门办的学校,都必须是“达标学校”以上的。广州的经济实力不比上海、北京差多少,我们可否也来个“达标工程”呢?听说,广州市人大和政协的代表或委员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议案或提案,建议市政府把它列入广州“十年一大变”的规划。可否认为,这是关系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建议呢?
     参考文章:
     刘原 《关注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韩清林 《“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矛盾、机遇和风险》
     尹后庆 《均衡化非划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