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环境下如何对初中数学实施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13-1-16 20:41:39 浏览次数:152

新课标环境下如何对初中数学实施有效教学

[摘要]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最大可能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本文从备课时应注意的问题,课堂上采用的情境设置、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以及作业设置及评价等几个方面论述如何操作才能使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每一位教师都想把自己的教学做成有效教学,如何操作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呢?本文从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入手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     把备课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

(一)备课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新课标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同时要考虑另外两个目标,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

   (二)备课应考虑师生双边互动式。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自己收集制作有关资料(如实物、图片、数据等),如做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然后尝试研究它的性质。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作很好的铺垫,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在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三)备课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因此教师精心地选择例题和学生的训练题至关重要。

二、由教变导,变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变革可以被看成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就现实而言,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积极倡导,如情境设置、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

 (一)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探究的兴趣,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在讲解 “数列”时我以“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设疑引入。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这样既紧扣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倡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索、实践的方法获得知识。如在《菱形》的教学时,教师出示教具——平行四边形木框,移动其中一边,使两邻边相等(如图),即定义菱形。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手中的矩形薄纸剪成一个菱形?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趁机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探究菱形的特征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活动之中。例: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在纸上画△ABC,点O以及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   △A″B″C″。过点O任画一条直线,画出△ABC关于此直线对称的△A′B′C′。再观察△A′B′C′与△A″B″C″,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可能隐藏的规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做对任何一项,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都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究的能力。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索、观察、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读一读”等栏目,提供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数学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做多方位的探究。

(三)架构有效的合作学习平台。在学习中开展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与他人相互取长补短。借助交往合作,学生能获得他人的帮助,以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1.架构有效的探究平台,分组要科学组合、分工明确。

2.架构有效的导引机制,做好方法渗透和关键点拔。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在探究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从方法层面进行反思,我这样做的对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有没有比我更优的方法,现在我能解决怎样一类问题,探究过程中发现了……等等。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避免无效探究时间和空间。

如在讲“可能性大小”这一节时:进行摸球试验(4红1白)时,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试验的过程,“摸出一个球,记录下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15次”。然后还要学生明确组内分工,有人负责摸出球,有人负责记录下它的颜色,并应提醒学生在试验前要选择好统计试验数据的方法(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说明在试验的过程中,应注意保证试验的随机性,如:每次摸球前应将盒中的球摇匀;摸球时不要偷看等。在各小组进行试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小组,及时给予指导,保证试验的随机性。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游戏的结论:在上面的摸球活动中,每次摸到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比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原因是红球的数量比白球多。

合作方式有多种,合作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和手段,最终建构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积极探索数学作业的新形式及评价方式

作业作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切实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通过一定量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练习才能完成这一目标。积极探索数学作业的新形式及评价方式,不断提高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就尤为重要。

(一)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在设计作业时应做到:

1.针对学生的差异,应多设计一些分层作业,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就感。

2.选取作业,一定要有的放矢,紧扣教学目标,精选精练。

3.可以安排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除了传统的短作业外,还可以安排一些既动手、又动脑的长作业,如调查、测量、设计、研究等。根据作业的难度,或独立进行,或合作完成。

(二)评价多元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作业的认识。因此,改进作业评价方式,端正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待作业的热情,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1.多种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作业性质和教学要求,除了采用传统的批改方式外,我们还尝试了以下方式。如学生自我批改、教师面批、学生互批、师生共批(选取几个典型作业进行投影,师生共评,互相启发、争论,弄清错误原因)等形式,目的就是提高作业反馈及矫正的及时性。

2.强化作业的激励功能。作业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因此,对于错误只要学生能改正,应仍能得到良好的评价,同时要把作业评价中良好次数的多少作为学生平时学习评价的最重要指标。另外,还应适时举办多种类型的作业评奖活动,对优秀作业、进步作业进行展览、传阅,让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就感,以充分强化作业的激励功能。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中要把效率、效果放在首位。面对学生,我们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学生每一分钟都在成长!